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牡蒿

牡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牡蒿

药材名称牡蒿

拼音Mǔ Hāo

别名齐头蒿、野塘蒿、土柴胡[湖南、广东]

来源菊科艾属植物牡蒿Artemisis japonica Thunb.以全草入药。未开花前采收,夏季晒干。

性味苦、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暑。用于感冒发热,中暑,疟疾,肺结核潮热,高血压病;外用治创伤出血,疔疖肿毒。

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牡蒿

药材名称牡蒿

拼音Mǔ Hāo

别名蔚(《诗经》),牡荍(《毛诗传》),齐头蒿(《唐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铁菜子(《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柴胡(《陆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间草药》),流尿蒿(《四川中药志》),臭艾、碗头青、油艾(《闽东本草》),油蒿、油蓬、奶疳药、花艾草、六月雪、老鸦青、马莲蒿、马根柴、鹅草药(《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脚板蒿(《湖南民间药物资料》),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江苏药材志》)。

出处《别录》

来源为菊科植物牡蒿全草。夏、秋间,采取全草,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90厘米。叶互生;茎中部以下的叶,基部楔形,先端羽状3裂,中间裂片较宽,又羽状3裂;中部以上的叶线形,全缘;叶两面绿色,无毛。头状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状,每一头状花序球形,直径约1.5毫米;总苞球形,苞片3~4层,外层苞片较小,卵形,内层苞片椭圆状,背面中央部为绿色,边缘膜质;花托球形,上生两性花及雌花,花冠均为管状;雌花位于花托之外围,花冠中央仅有雌蕊1枚,柱头2裂;中央为两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药合生,围绕柱头四周;雌蕊1枚,位于中央,柱头头状。瘦果椭圆形,无毛。花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长于山坡路旁或荒地上。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全草,茎圆柱形,直径1~3毫米,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质坚硬,折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易脱。花序黄绿色,苞片内可见长椭圆形褐色种子数枚。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中有咕巴烯、乙酸金合欢醇酯、石竹烯、三环印须芒烯、β-葎草烯、ε-,δ-及γ-荜澄茄烯;另外还含α-及β-蒎烯、莰烯、柠檬烯、1,8-桉叶素、蛔蒿酮、α-侧柏酮、蛔蒿醇和β-波旁老鹳草烯。

药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性味苦微甘,寒。

①《别录》:"味苦,温,无毒。"

②《纲目》:"苦微甘,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辛苦,寒。"

④《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杀虫。治感冒身热,劳伤咳嗽,潮热,小儿疳热,疟疾,口疮,疥癣,湿疹。

①《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②《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③《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匿。"

④《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⑤《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⑥《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⑦《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捣汁。外用:煎水洗。

复方①治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②治妇人血崩:牡蒿一两,母鸡一只,炖熟后去渣,食鸡肉与汁。(《闽东本草》)

③治喉蛾:牡蒿鲜全草一至二两。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④治疥疮湿疹:牡蒿煎水洗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备注另一种变型植物本犀草牡蒿亦入药。与牡蒿主要区别:叶为羽状深裂,裂片线形,裂片前部微宽或具深裂齿。分布于四川各地。

本品在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均作青蒿使甩。参见"青蒿"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牡蒿

药材名称牡蒿

拼音Mǔ Hāo

英文名Japanese Wormwood Herb, Herb of Japanese Wormwood

别名齐头蒿、水辣菜、布菜、土柴胡、猴掌草、流尿蒿、臭艾、克头青、油艾、油蒿、油蓬、奶疳药、花艾草、六月雪、老鸦、马莲蒿、马根柴、鹅草药、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菊叶柴胡、脚板蒿、花等草、匙叶艾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牡蒿 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根状茎粗壮,常有若干条营养枝。茎直立,常丛生,上部有开展和直立的分枝,被微柔毛或近无毛。下部叶倒卵形或宽匙形,花期萎谢,长3-8cm,宽1-2.5cm,下部渐狭,有条形假托叶,上部有齿或浅裂;中部叶匙形,长2.5-4.5cm,宽0.5-2cm,上端有3-5枚浅裂片或深裂片,每裂片上端有2-3枚小锯齿或无,近无毛或被微柔毛;上部叶近条形,三裂或不裂;苞片叶长椭圆形、披针形,先端不裂或偶有浅裂。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或近于形,于分枝端排成复总状,有有短梗及条形苞叶;总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1-2mm,无毛;总苞片3-4层,背面多少叶质,边缘宽膜质;雌花3-8朵,能孕;内层为两性花5-10条,不孕育。瘦果小,倒卵形,无毛。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于林缘、林下、旷野、山坡、丘陵、路旁及灌丛下。广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性状性状鉴别 干燥的全草,茎柱形,直径0.1--0.3cm,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质坚硬,折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皱缩卷曲,质脆易脱。花序黄绿色,片内可见长椭圆形褐色种子数枚。气香,味微苦。

化学成分牡蒿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其成分为月桂烯(myrc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柠檬烯(limonene),紫苏烯(perill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樟烯(camphene),草蒲烯(calamenene),(王古)(王巴)烯(copa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萘(naphthalene)[1]。从地上部分还分得β-行树脂醇(β-amyrin),三十烷酸(triacontanoic acid),β-谷甾醇和豆甾醇的混合物(β-sitosterol δ stigmasterol),7,8-二甲氧基香豆粗(7,8-dimethoxy-coumarin),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即蒿属香豆精(scoparone),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8,4-二羟基-3,7,2-三甲氧基黄酮(8,4-dihydroxy-3,7,2-trimethoxyflavone),3,5-二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3,5-dihydroxy-6,7,3,4-te-tramethoxyflavone),桂皮酸(cinnamic acid),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zene carboxyl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2],脱肠草素(herniarin),东莨菪素(scopoletin),6-8-二甲氧基香豆粗(6,8-dimethoxy-coumarin,isofraxidin)[3],茵陈二块酮(capillin),茵陈素(capillarin)[4],芹菜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side),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5]。

药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体外)。

炮制除去杂质、残根、洗净。

性味味苦;微甘;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主夏季感冒;肺结核潮热;咯血;小儿疳热;衄血;便血;崩漏;带下;黄疸型肝炎;丹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烂敷。

注意体弱虚寒者慎用;孕妇慎用。

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

2.《本草纲目》:擂汁服,治阴肿。

3.《医林纂要》:治口疮,除疳,去虫。

4.《分类草药性》:治伤寒结胸,热症发狂,补五痨七伤,治痔疮,酒毒,下血。

5.《陆川本草》:驱风发散,解表退热。治感冒身热头痛。

6.《江西民间草药》:小儿食积痞块发热。

7.《四川中药志》:能清血热、肝热,退潮热。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木黄连

    《中药大辞典》:木黄连药材名称木黄连拼音Mù Huánɡ Lián别名土黄连(《广西中药志》)。出处《广西中药志》来源为小檗科植物北江十大功劳的根及茎。全年可采,除去枝叶

  • 凤眼果

    《中药大辞典》:凤眼果药材名称凤眼果拼音Fènɡ Yǎn Guǒ别名频婆果(《岭外代答》),九层皮(《君子堂日询手镜》),罗晃子(《纲目》),潘安果(《生草药性备要》),七姐果、富贵子(《广

  • 凤冠草

    《中药大辞典》:凤冠草药材名称凤冠草拼音Fènɡ Guàn Cǎo别名凤凰草(《生草药性备要》),凤尾草(《岭南采药录》),三叉草(《广州植物志》),小凤尾、翠云草(《岭南草药志》

  • 土连翘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连翘药材名称土连翘拼音Tǔ Lián Qiáo别名梅宋戈来源为茜草科土连翘属植物土连翘Hymenodictyon excelsum(Roxb.)Wall.,以

  • 菩提树皮

    《中药大辞典》:菩提树皮药材名称菩提树皮拼音Pú Tí Shù Pí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为橡树种植物南京椴的树皮及根皮。同属植物毛枝椴的树皮及根皮与本植

  • 白附子

    《中国药典》:白附子药材名称白附子拼音Bái Fù Zǐ英文名RHIZOMA TYPHONII别名禹白附子、独角莲、独脚莲、牛奶白附、鸡心白附、疔毒豆、麻芋子、雷振子来源本品为天南

  • 泡桐叶

    药材名称泡桐叶拼音Pào Tónɡ Yè别名桐叶、白桐叶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 P.tome

  • 白苏子油

    药材名称白苏子油拼音Bái Sū Zǐ Yóu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白苏子果实压榨出的脂肪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原形态白苏,一年生草本,高

  • 使君子

    《中国药典》:使君子药材名称使君子拼音Shǐ Jūn Zǐ英文名FRUCTUS QUISQUALIS别名留球子来源本品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Quisqualis indica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

  • 山花生

    药材名称山花生拼音Shān Huā Shēng别名假花生、大叶青、异果山绿豆、稗豆。来源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假地豆Desmodiumheterocarpum(L.)DC.,以全株入药。夏、秋采收,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