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白石脂

白石脂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石脂

药材名称白石脂

拼音Bái Shí Zhī

来源矿物硅酸盐的白陶土(Kaolin),与赤石脂类同,惟色白或带淡红、淡黄色。成分在比例上稍与赤石脂相异。一般认为以色白细腻粘舌无泥土、砂石等杂质为佳。

性味甘、酸,平。

功能主治为涩肠止泻药。现一般外用做吸收剂。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白石脂

药材名称白石脂

拼音Bái Shí Zhī

别名白符、随(《吴普本草》),白陶土、高岭土(《矿物药与丹药》)

出处《本经》

来源为硅酸盐类矿物。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含氧化硅46.5%,氧化铝39.5%,水14.0%。但常含铁、镁、钙等杂质;分析1例如下:氧化硅42~46,氧化铝37~40,氧化铁0.5~0.9,氧化锑0~1,氧化钙0~0.7,氧化镁0~0.3,氧化钾0~0.5,氧化钠0~0.6%。

性味甘酸,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吴普本草》:"歧伯、雷公:酸,无毒。李氏:小寒。扁鹊:辛。"

③《别录》:"味甘酸:平,无毒。"

④《日华子本草》::温,无毒。"

归经①《纲目》:"手、足阳明。"

②《要药分剂》:"入肺、大肠二经。"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崩漏带下,遗精。

①《本经》:"主黄疸泄痢,肠辩脓血,阴蚀下血亦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②《别录》:"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澼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③《药性论》:"涩大肠。"

④《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漏,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⑤《珍珠囊》:"固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燕屎为之使。恶松脂。畏黄芩。"

②《药性论》:"恶马目毒公。"

③《蜀本草》:"畏黄连甘草飞廉。"

④《日华子本草》:"畏黄芩大黄、官桂。"

复方①治小儿水痢,形羸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肚与食。(《子母秘录》)

②治小儿泻清水不止:白石脂一分,白龙骨一分。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芥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十丸,紫苏木瓜汤下,日进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百一选方》白龙丸)

③止便脓:白石脂,得厚朴并米汁饮。(《药对》)

④治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脓,日夜无节度:白石脂、干姜各八分。上二味捣筛为末,以沸汤和少许面薄糊和药,并手捻作丸,如食法。(《外台》)

⑤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独行方》)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白石脂

药材名称白石脂

拼音Bái Shí Zhī

英文名Kaolinite

别名白符、随、白陶土、高岭土

出处出自1.《本经》。

2.《吴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

3.《别录》:白石脂,生泰山之阴。采无时。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太山左侧,不闻有之。

5.《本草图经》: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然今惟用赤白二种

来源药材基源:为硅酸盐类矿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olinite

原形态晶体结构属三斜晶系或单斜晶系。单晶体呈片状,罕见,且个体极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片状晶体呈六方形、三角 形或切角的三角形。集合体成疏松鳞片状、土状或致密块状,偶见钟乳状。纯者白色,如被铁、锰等杂质混入可染成浅黄、浅灰、浅红、浅绿、浅褐等色。条痕白色或灰白色。致密块体无光泽或呈蜡状光泽,细薄鳞片可呈珍珠光泽。硬度1-3,相对密度2.61-2.68。具有滑腻感,土臭味,吸水粘舌,可塑性强,但不膨胀。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高岭石是粘土矿物中最常见的一种,是粘土质沉积物的主要矿物成分。

资源分布:主产山西、河南、江苏、河北、山东。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为不规则块状。粉白色或类白色,有的带有浅红色或很浅黄色斑纹或条纹;条良白色。体较轻,质软,用指甲可刻划成痕。断面土状光泽。吸水力强,舐之粘舌,嚼之无沙粒感;具土腥气,味微。以色白、细腻、吸水力强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正突起低。干涉色为Ⅰ级灰白色。于扫描电镜下成堆叠的假六方片状;于透射电镜下为假六方片状,厚度均匀,轮廓清楚。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水化硅酸铝,其中二氧化硅(SiO2)46.5%,三氧化二铝(Al2O3)39.5%,水(H2O)14.0%;还常含锶、钡、锰、钛、锌、铅、铜、锂等元素。

鉴别取本品粉末约1g,置瓷蒸发皿中,加水10ml与硫酸5ml,加热至产生白烟,冷却,缓缓加水20ml,煮沸2-3min,滤过,滤渣为灰色。滤液照下述方法试验:①取滤液1ml,加氢氧化钠试液,即发生白色胶状沉淀;分离,沉淀能在过量的氢氧化钠试液中溶解。(检查铝盐)②取滤液1ml,加氨试液至生成白色胶状沉淀,滴加茜素磺酸钠指示液数滴,沉淀即显樱红色。(检查铝盐)

性味甘酸;平;无毒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固脱;收湿敛疮。主久泻;久痢;崩漏带下;遗精;疮疡不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各家论述1.《本经逢原》:白石脂,敛肺气,涩大肠,《金匮》风引汤用之,专取其杜虚风复入之路也。

2.《本经》:主黄疸泄痢,肠bi脓血,阴蚀下血亦白,邪气痈肿,疽痔恶疮,头疡疥瘙。

3.《别录》:养肺气,厚肠,补骨髓,疗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bi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白沃。

4.《药性论》:涩大肠。

5.《日华子本草》: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沥,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漏,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

6.《珍珠囊》:固脱。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香苏草

    药材名称香苏草拼音Xiānɡ Sū Cǎo别名野巴子、野拔子、野香苏、小铁苏、扫把茶、草拔子、香芝麻蒿、皱叶香薷来源唇形科香薷属植物野坝子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的全草。秋

  • 木贼

    《中国药典》:木贼药材名称木贼拼音Mù Zéi英文名HERBA EQUISETI HIEMALIS别名锉草、笔头草、笔筒草、节骨草来源本品为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 hie

  • 知风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知风草药材名称知风草来源禾本科知风草Eragrostis ferruginea (Thunb.) Beauv.,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性味甘,平。功能主治

  • 马扫帚

    药材名称马扫帚拼音Mǎ Sào Zhou别名白花羊牯枣来源豆科胡枝子属植物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 (Vogel)Koehne,以根和全株入药。春至秋采根,趁鲜抽出根部木

  • 青江藤

    药材名称青江藤拼音Qīnɡ Jiānɡ T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青江藤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hindsii Benth.采收和储藏:秋后采收,切片晒干。原形态青江藤

  • 蜇砂

    药材名称蜇砂来源蜇蛾科昆虫家蜇BombyxmoriLinnaeus的粪便。性味甘、辛,温。归经归肝、脾、胃经。功能主治除湿利痹,缓急舒筋。用于风湿痹痛,吐泻转筋。用法用量一钱至三钱,须包煎。备注(1)

  • 山地豆

    药材名称山地豆拼音Shān Dì Dòu别名假花生、大叶青、异果山绿豆、稗豆来源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假地豆Desmodium heterocarpum (L.) DC.,以全株入药。

  • 麦奴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奴药材名称麦奴拼音Mài Nú别名麦散黑粉、黑疸、麦子黑勃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麦奴Ustilago nuda (Jens.)Rostr.,以冬孢子粉入药

  • 红厚壳

    药材名称红厚壳拼音Hónɡ Hòu Ké英文名Kalofilum Kathing,root of Kalofium别名琼崖海棠。出处始载于《唐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红厚壳的根、叶。拉丁植物

  • 榆花

    《中药大辞典》:榆花药材名称榆花拼音Yú Huā出处《别录》来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花。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榆白皮"条。功能主治《别录》:"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