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穿根藤

穿根藤

《中药大辞典》:穿根藤

药材名称穿根藤

拼音Chuān Gēn Ténɡ

别名春根藤(《广东中药》),木头疳(《广西药植名录》),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广东中草药》)。

出处《福建中草药》

来源茜草科植物匍匐九节枝、叶全株。全年可采,割取枝叶,晒干。

原形态多枝平卧灌木,常攀附于石上或树上,茎上常生有不定根。叶小,纸质,对生;卵形、倒卵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5~6厘米,宽8~20毫米,先端短尖或钝;托叶膜质,短鞘状,早落。圆锥花序顶生,3歧,宽1.5~3.5厘米;萼管倒圆锥状,裂片5,极短;花冠白色,外面稍呈秕糠状,5裂,裂片略长于管;雄蕊5;子房2室,胚珠每室1颗。核果小,近球形,白色,长约5毫米。花期秋季。

生境分部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分布我国南部。主产广东,福建、广西亦有。

性状干燥枝条粗者达6毫米,黑褐色,着生不定根,横切面中心有髓。叶对生。枝端常带有花序或果实,果实棕褐色,表面有棱线,顶端具宿萼,横切面有2室。以叶多,无根头、杂质者为好。

化学成分全株含高级脂族醇、酮,豆甾醇、β-谷甾醇。不含三萜酸。

性味苦辛,平。

①《泉州本草》:"苦辛,平。"

②《广东中草药》:"涩微甘,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治风湿关节痛,咽喉肿痛,痈肿,疥疮。

①《广州植物志》:"煎服或浸酒饮,壮筋骨,消风湿。"

②《广东中药》:"强壮剂,治腰痛;又为通经镇痛药,能消散疮,去喉头肿痛;又可治腰部骨节痛及关节疼痛。"

③《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头痛、气痛、小儿疳积。茎、叶:消炎,解毒,去腐,接骨,祛风湿,治跌伤。"

④《广东中草药》:"全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2两);捣汁或漫酒。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反胃噎膈:穿根藤鲜茎叶一两,捣绞汁,酌加蔗浆调白酒送服。

②治小便浑浊:穿根藤干全草每次二两。水煎服或合猪小肠炖服。

③治肠风下血,每天大便五六次:㈠穿根藤茎连叶、槐花各一两,一枝香五钱。水煎泡乌糖服。㈡穿根藤根一两,水煎服。

④治喉痹:穿根藤鲜根捣绞汁一小杯,徐徐吞咽。

⑤治痔肿:穿根藤鲜根捣绞汁,涂患处。

⑥治毒蛇咬伤:穿根藤全草四两,浸白酒一斤,一星期后用,每服一小怀;另以棉花蘸此药酒罨伤口。(选方出《泉州本草》)

备注少数地区将本品作络石藤使用。参见"络石藤"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穿根藤

药材名称穿根藤

拼音Chuān Gēn Ténɡ

英文名Twig and leaf of Creeping Psychotria

别名春根藤、木头疳、崧根藤、伸筋藤、石邦子、上木蛇、、白花风不动、山芡实、潭薏米、多泥红、风不动藤、松筋藤

出处出自《福建中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茜草科植物匍匐九节的枝、叶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ychotria serpens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割取枝叶,晒干。

原形态多分枝攀援藤木,长达5m或更长。常以撖一根攀附于乔木或贮存器石上。嫩枝稍扁,有细直纹,老枝柱状。叶对生,厚纸质;叶柄长3-5mm;托叶短鞘状,早落叶片卵形,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1.5-6cm,宽8-20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侧脉稀疏,不很明显。聚伞花序顶生,3歧;总花梗长可达3cm;萼简倒圆锥状,裂片5,极短;花冠白色,外面稍呈秕糠状,5裂,裂片略长于花冠简;雄蕊5;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1颗。核果近球形,长4-6mm,直径3-4mm,熟时白色。花期秋季,海南地区几乎全年可开花。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野间石上或树上。

资源分布:分布我国南部。

性状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具分枝,多切成段,长3-5cm,直径3-8mm,老茎可达1.5cm;表面黑褐色,有纵皱纹,具节并常有不定根;质坚实,嫩枝较脆,折断而髓部较大或中空;老茎木质,难折断,断面木部浅棕红色,中央间见深色的小髓。叶对生,薄革质,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cm,宽1-2.5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灰绿色或绿褐色,下面色较浅;叶柄长约1cm;托叶膜质,棕褐色,近方形。间见类球形小核果,直径约4mm,淡白色。气微,味涩、微甘。以茎枝匀、叶片多者为佳。

化学成分穿根藤中含有熊果酸(ursolic acid),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高级脂肪酮(higher aliphatic ketone),乌楠醌(tectoquinone)等。

药理作用从穿根藤全草中提出的熊果酸在体外对人鼻咽癌(KB)细胞的ED50为6.6μg/ml,对人肺癌A549ED50为4.0μg/ml,对回盲肠癌HCT-8的ED50为4.5μg/ml,对乳腺癌MCF-7的ED50为4.9μg/ml。

性味苦辛;平

归经肝;心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舒筋活络;消肿止痛。主风湿关节痛;手足麻木;腰肌劳脶;坐骨神经痛;多发性痈肿;骨结核;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捣法;或浸洒。外用;适量,捣法涂;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反胃噎膈:穿根藤鲜茎叶一两,捣绞汁,酌加蔗浆调白酒送服。②治小便浑浊:穿根藤干全草每次二两。水煎服或合猪小肠炖服。③治肠风下血,每天大便五六次:一、穿根藤茎连叶、槐花各一两,一枝香五钱。水煎泡乌糖服。二、穿根藤根一两,水煎服。④治喉痹:穿根藤鲜根捣绞汁一小杯,徐徐吞咽。⑤治痔肿:穿根藤鲜根捣绞计,涂患处。⑥治毒蛇咬伤:穿根藤全草四两,浸白酒一斤,一星期后用,每服一小杯;另以棉花蘸此药酒罨伤口。 (选方均出《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1.《广州植物志》:煎服或浸酒饮,壮筋骨,消风湿。

2.《广东中药》:强壮剂,治腰痛;又为通经镇痛药,能消散疮,去喉头肿痛;又可治腰部骨节痛及关节疼痛。

3.《广西药植名录》:全株:治头痛、气痛、小儿疳积。茎、叶: 消炎,解毒,去腐,接骨,祛风湿,治跌伤。

4.《广东中草药》:全草:祛风止痛,舒筋活络。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角茴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角茴香药材名称角茴香拼音Jiǎo Huí Xiānɡ别名山黄连来源罂粟科角茴香属植物角茴香Hypecoum erectum L.[Chiazospermum erectu

  • 竹蜂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蜂药材名称竹蜂拼音Zhú Fēnɡ别名乌蜂、熊蜂、象蜂来源为膜翅目蜜蜂科昆虫竹筒蜂Xylocopa dissimilis (Lep.)的干燥全体。秋冬较易捕捉,当蜂群居

  • 蕤核

    药材名称蕤核拼音Ruí Hé别名蕤仁、马茄子来源蔷薇科扁核木属植物扁核木Prinsepia uniflora Batal.,以核仁入药。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去果肉,晒干,用时打碎果

  • 肉半边莲

    《全国中草药汇编》:肉半边莲药材名称肉半边莲别名大半边莲来源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粗喙秋海棠Begonia crassirostris Irmsch.,以根状茎和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 蛇见怕

    药材名称蛇见怕拼音Shé Jiàn Pà别名细样倒扣草、镜面草、拔子弹草、小马鞭草[广西]来源苋科杯苋属植物杯苋Cyathula prostrata (L.) Blume

  • 牛嗓管树根

    药材名称牛嗓管树根拼音Niú Sǎnɡ Guǎn Shù Gēn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猕猴桃科植物澜沧水东哥的根,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性味甘淡,平,有毒。功能主治接骨拔脓。治骨

  • 接骨木花

    《中药大辞典》:接骨木花药材名称接骨木花拼音Jiē Gǔ Mù Huā出处《国药提要》来源为忍冬科植物接骨木的花。4~5月采收整个花序。加热后花即脱落,除去杂质,晒干。功能主治①《国药提要》

  • 旋蒴苣苔

    药材名称旋蒴苣苔拼音Xuán Shuò Jù Tái别名牛耳散血草、散血草[陕西]来源苦苣苔科旋蒴苣苔Boea clarkeana Hemsl.,以全草入药。生

  • 昙花

    《中药大辞典》:昙花药材名称昙花拼音Tán Huā别名琼花、凤花、金钩莲(《新中医药》9(6):50,1958)。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仙人掌科植物昙花的花。原形态直立灌木,长达1米以上。主

  • 多头风轮菜

    药材名称多头风轮菜拼音Duō Tóu Fēnɡ Lún Cài别名风轮菜、漫胆草、小益母草、走马灯笼草、脚癣草。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多头风轮菜的全草。全年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