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胡颓子叶

胡颓子叶

《中药大辞典》:胡颓子叶

药材名称胡颓子叶

拼音Hú Tuí Zǐ Yè

别名蒲颓叶(《中藏经》)。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叶片

性味《纲目》:"酸,平,无毒。"

功能主治治咳嗽气喘,咳血,痈疽,外伤出血。

①《中藏经》:"治喘嗽上气。"

②《纲目》:"肺虚短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0.8~1两);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复方①治一切肺喘剧甚者:蒲颓叶焙研为细末。米饮调服二钱匕,并服取瘥。(《中藏经》)

②治咳嗽:鲜胡颓子叶-两。煎汤,加糖少许内服。(《泉州本草》)

③治肺结核咳血:鲜胡颓子叶八钱,冰糖五钱。开水冲炖,饭后服,日报二次。(《闽东本草》)

④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胡颓子叶、枇杷叶各五钱,水煎服;或胡颓子叶研粉,每天服二次,每次一钱半,酌加白糖或蜂蜜,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痈疽发背,金疮出血:鲜胡颓叶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蜂、蛇咬伤:鲜胡颓叶捣烂绞汁和酒服,渣敷患处。(《泉州本草》)

各家论述《纲目》:"蒲颓叶治喘咳方,出《中藏经》,甚者亦效。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顿愈。甚者服药后,胸上生小瘾疹作痒,则瘥也。虚甚加人参等分,名清肺散。大抵皆取其酸涩,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胡颓子叶(干)、鬼针草各5钱,水煎,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87例,经一疗程后,近期控制1例,显效14例,好转59例;2个疗程后近期控制16例,显效29例,好转33例。对气喘,咳嗽、咳痰均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平喘作用似更显着。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

②治疗哮喘

胡颓子叶晒干,文火炒至微黄,研末备用。每次用热米汤送服1钱,早晚各1次,连续15天,必要时可服数周。治疗100余例,一般服药10~15天后症状即显着好转,部分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尤其对虚寒型病人疗效较好。或每日用胡颓子叶1两,水煎分3次服,连服4天。治疗5例,均于3~4天见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胡颓子叶

药材名称胡颓子叶

拼音Hú Tuí Zǐ Yè

英文名Thory Elaeagnus Leaf, Leaf of Thorny Elaeagnus

别名蒲颓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pungens Thunb.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胡颓子常绿直立灌木,高3-4m。具刺,刺长20-40mm,深褐色;小枝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后显黑色,具光泽。叶互生;叶柄长5-8mm;叶片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5-10cm,宽1.8-5cm,两端钝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微波状,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银白色,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侧脉7-9对,与中脉开展成50-60°角,网状脉在上面明显。花白色或银白色,下垂,被鳞片,1-3朵生于叶腋;花梗长3-5mm,花被筒圆形或漏斗形,长5-7mm,先端4裂,裂片内面被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子房上位,花柱直立,无毛。果实椭圆形,长12-14mm,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花期9-12月,果期翌年4-6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叶征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钝尖,基部圆形,全缘或微波状缘,革质,上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具光泽,散生少数黑褐色鳞片;叶背面被银白色星状毛,并散生多数黑褐色或浅棕色鳞片,主脉在叶背面突出,密生黑褐色鳞片,叶片常向背面反卷,有时成筒状。叶柄粗短,长0.5-1cm,灰黑色。质稍硬脆,气微,味微涩。以叶大、色浅绿、上表面具光泽、无枝梗、无碎叶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片横切面:主脉上表皮细胞外侧角质层很厚,厚5-6μm,下表皮细胞外侧角质层较薄,厚3-4μm,有时可见非腺毛的纵切面,柄部可见3-4个并列的长方形细胞,上部呈水牛角状的两歧分枝,细胞壁木质化。上表皮下有2层排列整齐的厚角细胞,再向内为排列疏松的类圆形薄壁细胞,内中均含叶绿粒,少数细胞内含细小的草酸钙短柱晶,成丛存在于细胞中,下表皮内侧有数层厚角细胞,再向内为较大的类圆形薄壁细胞,主脉维管束呈半圆形,维管束鞘纤维分散环绕于维管束外,常2至数个纤维聚成一堆,壁厚,腔小,木质化。维管束木质部围成半圆形,含导管、管胞和单列射线,中央有排列疏松的薄壁细胞形成半月形似髓部,韧皮部在木质部外侧亦形成半圆形,此外偶见薄壁细胞中含有单宁物质。叶片厚约0.2mm,表皮细胞同主脉,上表皮下具一列排列紧密整齐的椭圆形厚角细胞,下表皮有时可见气孔的断面及非腺毛的纵切面,栅栏组织为2-4层圆柱形细胞,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宽度与栅栏组织近相等,个别细胞内含成丛的细小短柱晶。侧脉纸管束分布其间。

粉末特征:黄绿色。①黄棕色盾状鳞片,直径300-500μm,由无数一端尖锐的细长细胞放射排列组成,其另一端集中于中心,各细胞的侧壁全部相连;柄部由数枚细胞组成,所有细胞壁全部木质化。②透明的星状非腺毛,头部直径115-300μm,由数十枚细长细胞组成,其一端略膨大,集中于中心,另一端渐尖,游离放射状伸出,侧壁仅在近中央的一端部分相连,柄部的组成与盾状鳞片相似,细胞壁全部木质化。③草酸钙柱晶,长2-4μm。④纤维木质化,直径6-11μm。⑤叶的上表皮细胞波状弯曲。⑥下表皮细胞多角形。

化学成分叶含羽扇豆醇(lupeol),熊果酸(ursolic aic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熊竹素(kumatadenin)。花含挥发油。

鉴别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温浸(50-60℃)2小时,滤过;取滤液2ml,加盐酸1-2滴,再加镁粉少许,温水浴中保温片刻,溶液显淡红色。(黄酮反应)

性味味酸;性微温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止咳平喘;止血;解毒。主肺虚咳嗽;气喘;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痈疽;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捣敷;或研末,第次2-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1.《纲目》:蒲颈叶治喘咳方,出《中藏经》,甚者亦效。云有人患喘三十年,服之顿愈。甚看服药后,胸上生小瘾疹作痒,则瘥也。虚甚加人参等分,名清肺散。大抵皆取其酸涩,收敛肺气耗散之功耳。

2.《中藏经》:治喘嗽上气。

3.《纲目》:肺虚短气。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党参

    《中国药典》:党参药材名称党参拼音Dǎnɡ Shēn英文名RADIX CODONOPSIS别名东党、台党、潞党、口党来源本品为桔梗科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 锯鲨胆

    药材名称锯鲨胆拼音Jù Shā Dǎn来源药材基源:为锯鳐科动物尖齿锯鳐及其近缘种的胆。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采收和储藏:四季均可捕挥,捕杀后,剖腹,取

  • 尖舌苣苔

    药材名称尖舌苣苔拼音Jiān Shé Jù Tái别名歪冠苦苣苔、大脖子药、半边脸来源苦苣苔科尖舌苣苔Rhynchoglossum obliquum Blume,以根入药

  • 毛蜂斗草

    药材名称毛蜂斗草拼音Máo Fēnɡ Dòu 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毛蜂斗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nerila cantonensis Stapf var.strigosa C.

  • 光决明

    《全国中草药汇编》:光决明药材名称光决明来源豆科光决明Cassia laevigata Willd.,以根、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清热,通便,明目。主治感冒,角膜云翳,慢性结膜

  • 紫苏苞

    《中药大辞典》:紫苏苞药材名称紫苏苞拼音Zǐ Sū Bāo出处《本草逢原》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等的宿萼。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苏叶"条。功能主治治血虚感冒。用法用量内服:煎

  • 树头发

    《全国中草药汇编》:树头发药材名称树头发拼音Shù Tóu Fɑ别名黑龙须、银头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珊瑚菌科龙须菌属植物黑龙须菌Pterula umbrinella Bres.,以

  • 桄榔子

    《中药大辞典》:桄榔子药材名称桄榔子拼音Guānɡ Lánɡ Zǐ出处《开宝本草》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桄榔的果实。冬季果热时采取。原形态桄榔(《广志》),又名:姑榔木(《临海异物志》),面木(《

  • 左黑果

    药材名称左黑果别名救军粮来源杜鹃花科左黑果Vaccinium fragile Franch. var. mekongense (W. W. Sm.) Sleum.,以树皮入药。生境分部云南。功能主治收

  • 小倒钩藤

    药材名称小倒钩藤别名小乌泡、刺茶、小鸡脚锁梅、鸡脚锁梅、三叶悬钩子来源蔷薇科小倒钩藤Rubus delavayi Franch.,以叶、根、全株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甘、微酸,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