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材>蚕豆荚壳

蚕豆荚壳

《中药大辞典》:蚕豆荚壳

药材名称蚕豆荚壳

拼音Cán Dòu Jiá Ké

别名蚕豆黑壳(《纲目拾遗》)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荚壳

化学成分含β-(3-(β-D-吡喃葡糖氧基)-4-羟苯基)-L-丙氨酸。也含甘油酸。

药理作用豆荚所含甘油酸,对兔皮下注射有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治咯血,鼻衄,尿血,消化道出血,手术野出血,天泡疮,烫伤。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烧灰涂天泡疮。"

②《现代实用中药》:"治一切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制成散剂。外用:炒炭研细调敷。

复方①治天泡疮:蚕豆黑壳,烧灰存性,研末,加枯矾少许,菜油调敷。(《纲目拾遗》)

②治天疱疮、水火烫伤:蚕豆荚壳炒炭研细,用麻油调敷。(《上海常用中草药》)

临床应用用于止血:对咯血、鼻衄、尿血、消化道出血、手术野出血等,均有疗效。㈠煎剂:鲜豆荚半斤,水煎,每日2次分服。用于中、小量咯血。㈡散剂:将蚕豆荚煎剂过滤、浓缩,加热干燥后研粉。日服3次,每次0.5克。用于鼻衄及血尿病人,有暂时止血作用。㈢注射液:用豆荚散剂制成20%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5毫升,肌肉注射。用于肺结核咯血。也可用消毒纱布浸药液直接用于手术野止血。豆荚止血作用的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蚕豆荚壳

药材名称蚕豆荚壳

拼音Cán Dòu Jiá Ké

英文名pod of Broadbean

别名蚕豆黑壳。

出处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蚕豆Vicia faba L.的果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cia faba L.

采收和储藏:夏季果实成熟呈黑褐色时采收,除去种子、杂质,晒干。或取青荚壳鲜用。

原形态蚕豆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偶数羽状复叶;托叶大,半箭头状,边缘白色膜质,具疏锯齿,无毛,叶轴顶端具退化卷须;小叶2-6枚,叶片椭圆形或广椭圆形至长形,长4-8cm,宽2.5-4cm,先端圆形或钝,具细尖,基部楔形,全缘。总状花序腋生或单生,总花梗极短;萼钟状,膜质,长约1.3cm,5裂,裂片披针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红紫色斑纹,旗瓣倒卵形,先端钝,向基部渐狭,翼瓣椭圆形,先端圆,基部作耳状三角形,一侧有爪,龙骨瓣三角状半圆形,有爪;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无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丛白色髯毛。荚果长圆形,肥厚,长5-10cm,宽约2cm。种子2-4颗,椭圆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化学成分果壳含β-[3-(β-D-吡喃葡萄糖氧基)-4-羟苯基]-L-丙氨酸{β-[3-(β-D-glucopyranosyloxy)-4-hydroxyphenyl]-L-alanine},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多巴(dopa)。

药理作用豆荚所含甘油酸,对兔皮下注身有利尿作用。

性味味苦;涩;性平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止血;敛疮。主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手术出血;烧烫伤;天泡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炒炭研细末调敷。

复方①治天泡疮:蚕豆黑壳,烧灰存性,研末,加枯矾少许,菜油调敷。(《纲目拾遗》)②治天疱疮、水火烫伤;蚕豆荚壳炒炭研细,用麻油调敷。(《上海常用中草药》)

各家论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烧灰涂天泡疮。

2.《现代实用中药》:治一切出血。

临床应用用于止血,对咯血、鼻衄、 尿血、消化道出血、手术野出血等,均有疗效。

1.煎剂;鲜豆荚半斤,水煎,每日2次分服。用于中、小量咯血。

2.散剂:将蚕豆荚煎剂过滤、浓缩,加热干燥后研粉。日服3次,每次0.5g。用于鼻衄及血尿病人,有暂时止血作 用。

3.注射液:用豆荚散剂制成20%注射液,每日2次,每次5ml,肌肉注射。用 于肺结核咯血。也可用消毒沙布浸药液直接用于手术野止血。豆荚止血作用的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罐嘴菜

    药材名称罐嘴菜拼音Guàn Zuǐ Cài别名堇菜、地黄瓜、水白地黄瓜、白花蚶壳草、小犁头草来源堇菜科堇菜属植物堇菜Viola verecunda A. Gray,以全草入药。夏季

  • 雪胆

    药材名称雪胆拼音Xuě Dǎn别名曲莲、罗锅底、苦金盆、蛇莲、金腰莲、金龟莲、金盆、赛金刚来源葫芦科雪胆属植物雪胆Hemsleya amabilis Diels及大籽雪胆H. macrosperma

  • 鬼箭羽

    《中药大辞典》:鬼箭羽药材名称鬼箭羽拼音Guǐ Jiàn Yǔ别名卫矛、鬼箭(《本经》),神箭(《广雅》),六月凌(《植物名实图考》),八树、四棱锋、芸杨,鬼见愁(《中国树木分类学》),四面

  • 南牡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牡蒿药材名称南牡蒿别名牡蒿来源菊科艾属植物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以全草及根入药。夏季采收全草,切段,鲜用或晒干;秋季挖根,洗净晒干。性味苦、微甘

  • 野棉花根

    药材名称野棉花根拼音Yě Mián Huā Gēn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棉花"条。生境分部产于云

  • 厚皮香花

    药材名称厚皮香花拼音Hòu Pí Xiānɡ Huā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厚皮香Ternstroemiagymnanthera(WightetArn.)Sprague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

  • 柏树油

    《中药大辞典》:柏树油药材名称柏树油拼音Bǎi Shù Yóu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砍断树干,待树脂渗出凝结后,7~8月间采。性味①《草木便方》

  • 韩信草

    《中药大辞典》:韩信草药材名称韩信草拼音Hán Xìn Cǎo别名大力草、耳挖草(《生草药性备要》),金茶匙(《本革求原》),大韩信草(《南宁市药物志》),顺经草(《贵阳民间药草》

  • 过腰蛇

    药材名称过腰蛇拼音Guò Yāo Shé英文名tridentata Merremia别名地旋花、凉粉草、飞洋草、山茑萝藤、野通心菜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过腰

  • 柿漆

    《中药大辞典》:柿漆药材名称柿漆拼音Shì Qī别名柿涩(《药材资料汇编》)。出处《纲目》来源为柿科植物柿及其同属植物的未成熟果实,经加工制成的胶状液。制法采摘未成熟而色青味涩的果实,捣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