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卷中: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别名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处方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功能主治理气降逆,益胃清热。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舌嫩红,脉虚数。

用法用量上药六味,以水一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日三次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重订严氏济生方》: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拼音Jú Pí Zhú Rú Tāng

处方茯苓(去皮)橘皮(去白)枇杷叶(拭去毛)麦门冬(去心)青竹茹半夏(汤洗7次)各30克人参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降逆止呕,和胃清热。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济生》卷二: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别名麦门冬竹茹

处方茯苓(去皮)1两,橘皮(去白)1两,枇杷叶(拭去毛)1两,麦门冬(去心)1两,青竹茹1两,半夏(汤洗7次)1两,人参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体强新病,未经苦寒攻下,或误投热药滞药,脉见洪数滑实,呃逆声重相连者。

用法用量麦门冬竹茹汤(《医统》卷二十七)。

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阳明药也。胃火上冲,肝胆之火助之,肺金之气不得下降,故呕。竹茹枇杷叶、麦门冬皆能清肺而和胃,肺金清则肝气亦平矣;二陈所以散逆气;赤茯苓所以降心火;生姜呕家之圣药;久病虚羸,故以人参甘草大枣扶其胃气也。

摘录《济生》卷二

《麻症集成》卷四: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处方竹茹麦冬、建曲、鲜斛、炙草、橘红沙参谷芽茯苓、杷叶。

功能主治麻疹胃虚羸瘦,呕逆不已。

用法用量生姜,水煎服。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金匮》卷中: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别名竹茹汤、陈皮汤、竹茹橘皮

处方橘皮2斤,竹茹2升,大枣30枚,生姜半斤,甘草5两,人参1两。

功能主治伤寒病后虚羸,哕逆不已;或吐利后,胃虚膈热呃逆;或产后呃逆;或四时伤风咳逆。

用法用量竹茹汤(《医学入门》卷七)、陈皮汤(《医学纲目》卷十六)、竹茹橘皮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陈皮竹茹汤”。

各家论述1.《医方考》: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2.《成方切用》:此胃虚而冲逆为哕,然非真元衰弱之比,故以参、甘培胃中元气,而以橘皮竹茹,一寒一温,下其上逆之气,以姜、枣宣其上焦,使胸中之阳渐畅而下达,谓上焦因受气于中焦,而中焦亦禀承于上焦,上焦既宣,则中气自调也。

临床应用呃逆:林某,男,34岁。呃逆已十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呃逆频发,恶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脉弦,舌质红苔黄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中医诊为木土不和,肝阳有余,胃阴不足,肝胃火逆而致呃。以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4.5g,竹茹9g,玉竹9g,麦冬6g,炙草3g,石斛9g,大枣3枚,生姜3片,柿蒂4.5g。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眠,胸前痞闷。前方去大枣柿蒂,加生栀子、豆豉除胸脘痞闷,蔻仁宽中理气,连翘清热散结。三诊,呃逆已止,诸症亦瘥,惟心中灼热,脉稍转缓,舌苔微黄。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连服三剂,痊愈出院。四个月后追访未再发作。

摘录《金匮》卷中

寿世保元》卷三: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处方陈皮(去白)3分,人参2钱,甘草(炙)1钱,竹茹1钱,柿蒂1钱,丁香5分。

功能主治因吐利后,胃虚膈热而呃逆者。

用法用量上锉1剂。加生姜5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

身热发渴,加柴胡黄芩,去丁香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金鉴》卷六十二: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处方橘红2钱,竹茹3钱,生姜1钱,柿蒂7个,人参1钱,黄连1钱。

功能主治溃疡,胃火上逆气冲,以致时时呃逆,身热烦渴,口干唇焦,此热呃也。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摘录《金鉴》卷六十二

《活人书》卷十六:橘皮竹茹汤

药方名称橘皮竹茹汤

处方橘皮2两,竹茹1升,甘草2两(炙),人参半两,半夏1两(汤洗)。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哕逆,呃逆,妊娠恶阻。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6片,大枣1枚,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日3次。

摘录《活人书》卷十六

猜你喜欢

  • 青鸭羹

    药方名称青鸭羹处方青头鸭1只草果1个赤小豆250克制法将青头鸭宰杀制净,将赤小豆淘洗干净,连同草果装入鸭腹内,再将鸭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用火炖煮,待鸭炖熟后即成。功能主治腱脾,开胃,利尿。适用于脾虚

  • 良姜拈痛散

    《仁斋直指》卷六:良姜拈痛散药方名称良姜拈痛散处方良姜(切作大片,先用吴茱萸慢火炒,少顷,次入东畔当日壁土,须无雨处者,同炒;次以米醋、酒同炒至茱萸黑色)制法上只用良姜为末。功能主治治脾疼。用法用量每

  • 生附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生附汤药方名称生附汤处方附子(生用)、牛膝(酒浸、焙)、厚朴(制)、干姜(生用)、白术、茯苓、甘草(炙),各二钱半。苍术(炒)、杜仲(姜炒),各半两。功能主治治受湿腰

  • 荠苨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七:荠苨散药方名称荠苨散处方荠苨2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蛊毒。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粥饮调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七《圣惠》卷三十八:荠苨散药方名称荠苨散处方荠苨2两,甘草3分(生

  • 柏术丸

    药方名称柏术丸处方黄柏(酒炒)4两,川牛膝(酒炒)3两,苍术(制)4两,木瓜2两。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湿热下注。用法用量每服3-4钱,淡盐汤送下。摘录《吴氏医方汇编》卷五

  • 黄连天花粉丸

    药方名称黄连天花粉丸处方黄连30克天花粉120克菊花川芎薄荷各30克连翘60克黄芩山栀子各120克黄柏180克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目赤肿痛。用法用量每服50丸,加至100丸,

  • 仙鹤叶散剂

    药方名称仙鹤叶散剂处方仙鹤草制法将仙鹤草地下部分的冬芽,用水洗净,趁湿搓去棕褐色的外皮,晒干,粉碎,筛取细粉即成。功能主治治绦虫病。用法用量成人早晨空腹温水冲服冬芽全粉50克,小儿25~35克。冬芽全

  • 蜀漆散

    药方名称蜀漆散处方蜀漆(洗去腥)云母(烧二日夜)龙骨等分制法上三味,杵为数。功能主治助阳,祛痰,截疟。治牝疟,寒多热少者。用法用量来发前以浆水调服3克,临发时服6克。温疟,加蜀漆4克。备注方中蜀漆祛痰

  • 苍耳饮

    药方名称苍耳饮别名苍耳散、苍耳汤处方苍耳3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风寒湿痹,四肢拘挛。用法用量苍耳散(《得效》卷三)、苍耳汤(《赤水玄珠》卷十二)。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八引《食医心镜》,名见《圣济总

  • 柴胡紫苏饮

    药方名称柴胡紫苏饮处方柴胡、连翘、苏子、川楝、青皮、苍术、玄胡索、泽泻、猪苓、赤芍药、木香。功能主治内素有热,偶为外寒所束,致患假寒疝,脉左尺弦洪,挟湿洪弦而缓,挟风浮弦,按之洪缓;由七情所致(疒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