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茴香散

茴香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三棱(炮,切)蓬莪术(炮,切)金铃子(去核,麸炒赤)各30克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甘草(炙)各15克木香当归(洗,焙)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一切气疾,脐腹满,膀胱疝气,小肠气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如小肠撮痛,炒生姜,酒调下,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一服。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附子(用去壳巴豆2~7粒,同炒焦,巴豆不用)茴香(炒)各3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外肾肿大,胀闷作痛。

用法用量幼儿每服1.5克,空腹时煎紫苏叶汤调下,如是3岁以上服3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普济方》卷三○一引《千金》: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蒺藜附子茴香子等分。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阴疮,风冷所伤,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一引《千金》

《保命集》卷下: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别名茴香

处方茴香(炒)、苦楝(炒)。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肾消病,下焦初证,小便如膏油。

用法用量茴香汤(《洁古家珍》)。

摘录《保命集》卷下

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全婴方》: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炒)、川楝子(去核)、牵牛、巴戟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疳疝气攻,阴核肿大。

用法用量3岁半钱,灯心汤调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九引《全婴方》

幼幼新书》卷十引《形证论》: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炒)半钱,芸苔子半钱,田螺壳2钱,甘草3寸(炙),川楝子1分(用肉)。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瘹气。小儿生下5个月以上至7岁,有结癖在腹成块,如梅核大,来去,或似卵大,常叫疼痛不住,在脐下痛者。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煎沉香汤调下;木香汤亦得。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引《形证论》

《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炒)、木香、黑附子(炮)、金铃子(去核,用皮)、萝卜子(炒)、槟榔、破故纸(炒)、白豆蔻(煨)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盘肠气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半盏,入盐煎服。

摘录《医方大成》卷十引《幼幼方》

《本事》卷三: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炒)1两,蓬莪术1两,京三棱1两(2味炮熟,锉),金铃子肉1两,甘草半两(炙)。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膀胱气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热酒调下。每发痛甚连日,只2-3服立定。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茴香气味辛温,入足厥明;金铃子肉气味苦微寒,入手、足厥阴;蓬莪术气味苦辛温,入足厥阴;京三棱气味苦平,入足厥阴;甘草气味甘平,入足太阴,能缓诸药之性;热酒调送,欲药性之入厥阴也。此治膀胱气痛不可忍者。刚剂屡投而效,故治以攻坚破积之药,虽有缓中之品,而苦辛泄肝之药居多,气既得泄,病自缓矣。

摘录《本事》卷三

《圣惠》卷七: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别名茴香子散

处方茴香子1两,苦楝子1两(炒微黄),木香半两,槟榔1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盲肠气,小腹连阴疼痛。

用法用量茴香子散(《普济方》卷二五○)。

摘录《圣惠》卷七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舶上茴香1两(炒),金毛狗脊1两(刮去皮毛),黑牵牛2两(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膀胱气肿硬,上下不定,腰膝气滞疼痛,行履艰难。

用法用量每服3钱,入腻粉少许拌匀,以猪肾炒,临卧盐酒调下;盐汤亦得。

摘录《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神巧万全方》: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1两,紫苏1两,槟榔1两,木通2分,巴戟(去心)2分,人参2分,赤茯苓2分,当归半两,桃仁(去皮,麸炒黄)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气淋,小肠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三引《神巧万全方》

《直指小儿》卷二: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芸苔子(炒)1分,蓬莪术1分,茴香(炒)1分,青皮1分,甘草1分,辣桂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脐下气块瘹痛。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盐汤调下。

摘录《直指小儿》卷二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三棱(炮)、茴香(炒)、甘草没药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吊疝,大人膀胱疝气痛。

用法用量煎吊藤汤调下;葱汤亦可。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颅囟经》卷下: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冬青胆(阴干)、生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孩儿赤眼,并治胎热及疳障多泪。

用法用量每洗眼时,取药1分,水1盏,煎10沸后,温洗之。

摘录颅囟经》卷下

脉因证治》卷下: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苦楝(炒)、五味。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肾消,小便如油。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酒送下。

摘录脉因证治》卷下

《医方类聚》卷九十引《经验良方》: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茴香1两,川楝肉(炒)半两,破故纸(炒)半两,香附子半两,猴楂子半两(去核)。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男子小肠气,女子盘肠气,寒湿气入少腹疼痛,或外肾肿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温酒、盐汤任下,日3次。初生小儿女皆可服。如药冷,将盏盛药,于热汤内坐热,涂母乳与吃。

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引《经验良方》

《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茴香散

药方名称茴香散

处方广木香1两,茶1两,八角茴香半两,乳香半两,人参半两,川楝子2两半(去皮子),甘草1两半,知母1两半,小茴香1两半,贝母1两半,沉香2钱,安息香2钱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牙痛。

用法用量好酒和聚,阴干为末。每服3钱,空心酒下。

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三引《经验秘方》

猜你喜欢

  • 加减理阴煎

    《温病条辨》卷三:加减理阴煎药方名称加减理阴煎处方熟地、白芍、附子、五味、炮姜、茯苓。功能主治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各家论述此由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通,阴液涸矣,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故以熟地、

  • 参术加桂汤

    《辨证录》卷十一:参术加桂汤药方名称参术加桂汤处方茯苓1两,白术1两,肉桂1钱,人参5钱。功能主治妇人肾气不旺,胞胎之水气不化;小水艰涩,腹中作胀,两腿虚浮,不能怀孕。用法用量水煎服。10剂而膀胱通利

  • 参漆丸

    药方名称参漆丸别名参山漆丸处方生大黄4两(一半藕汁浸,一半韭汁浸,先蒸后浸,晒干,如法9次),真野参山漆1两(生,研),川郁金1两(生,研),真西血琥珀1两(同灯草研),怀牛膝2两(酒炒),当归头2两

  • 五磨饮

    药方名称五磨饮处方党参(去芦,米炒)乌药槟榔正沉香木香等分制法研末。功能主治治气瘕。用法用量每服6克,淡姜汤调下。摘录《不知医必要》卷四

  • 肚脐饼

    药方名称肚脐饼别名托脐饼处方轻粉2钱,巴豆(去油)4钱,硫黄1钱。制法上为末,成饼。功能主治水臌肿满。用法用量托脐饼(《经验广集》卷一)。摘录《仙拈集》卷一

  • 滴鼻栀子仁煎

    药方名称滴鼻栀子仁煎别名栀子膏处方栀子仁1两,苦参1两,木通(锉)1两。制法上锉细,以好酒4两,煎令香,去滓,倾于瓷盒中。功能主治风热,鼻内生疮。用法用量栀子膏(《圣济总录》卷四十九)。摘录《圣惠》卷

  • 干葛竹茹汤

    药方名称干葛竹茹汤处方干葛、竹茹、广皮、白茯苓、熟半夏、甘草。功能主治清理胃气,去烦止呕。主外感风寒,寒郁成热,逆于阳明,喘逆呕吐,六脉沉数。用法用量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 扶脾丸

    药方名称扶脾丸处方干生姜肉桂各1.5克干姜藿香红豆各3克白术茯苓橘皮半夏诃子皮 炙甘草乌梅肉各6克大麦蘖(炒)神曲(炒)各12克制法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温脾消食,涩肠止泻。治脾

  • 千金大养脾圆

    药方名称千金大养脾圆处方枳壳、神僸、陈皮(去白)、麦蘖(炒)、茴香、白姜(炮)、缩砂(去皮)、肉豆蔻、三棱(炮)、茯苓(去皮)、良姜、薏苡仁、益智(去壳)、胡椒、木香、白扁豆(炒)、丁香、白术、红豆、

  • 拜堂散

    《医方类聚》卷七十引《烟霞圣效》:拜堂散药方名称拜堂散处方五倍子。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风赤眼。用法用量干贴赤处便可。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引《烟霞圣效》《医方类聚》卷六十七引《修月鲁般经》:拜堂散药